AI 不是什麼全新的東西,他已經發展了大幾十年了!下面我們介紹一下最具代表性的3個發展階段
第一次浪潮(非智能對話機器人)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
1950年10月,圖靈提出了人工智能(AI)的概念,同時提出了圖靈測試來測試 AI。
圖靈測試提出沒有幾年,人們就看到了計算機通過圖靈測試的“曙光”。
1966年,心理治療機器人 ELIZA 誕生
那個年代的人對他評價很高,有些病人甚至喜歡跟機器人聊天。但是他的實現邏輯非常簡單,就是一個有限的對話庫,當病人說出某個關鍵詞時,機器人就回復特定的話。
第一次浪潮並沒有使用什麼全新的技術,而是用一些技巧讓計算機看上去像是真人,計算機本身並沒有智能。
擴展閱讀:
第二次浪潮(語音識別)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
在第二次浪潮中,語音識別是最具代表性的幾項突破之一。核心突破原因就是放棄了符號學派的思路,改為了統計思路解決實際問題。
在《人工智能》一書中,李開復詳細介紹了這個過程,他也是參與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第二次浪潮最大的突破是改變了思路,摒棄了符號學派的思路,轉而使用了統計學思路解決問題。
擴展閱讀:
History of Speech & Voice Recognition and Transcription Software
第三次浪潮(深度學習+大數據)
21世紀初
2006年是深度學習發展史的分水嶺。傑弗里辛頓在這一年發表了《一種深度置信網絡的快速學習算法》,其他重要的深度學習學術文章也在這一年被發布,在基本理論層面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
之所以第三次浪潮會來主要是2個條件已經成熟:
2000年後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形成了海量數據。同時數據存儲的成本也快速下降。使得海量數據的存儲和分析成為了可能。
GPU 的不斷成熟提供了必要的算力支持,提高了算法的可用性,降低了算力的成本。
在各種條件成熟後,深度學習發揮出了強大的能力。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NLP等領域不斷刷新紀錄。讓 AI 產品真正達到了可用(例如語音識別的錯誤率只有6%,人臉識別的準確率超過人類,BERT 在11項表現中超過人類…)的階段。
第三次浪潮來襲,主要是因為大數據和算力條件具備,這樣深度學習可以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並且 AI 的表現已經超越人類,可以達到“可用”的階段,而不只是科學研究。
擴展閱讀:
什麼是深度學習?
三次浪潮的不同
這段內容摘自李開複寫的《人工智能》一書中,所有觀點是李開複本人的,這裡只是轉述。
- 前兩次熱潮是學術研究主導的,第三次熱潮是現實商業需求主導的。
- 前兩次熱潮多是市場宣傳層面的,而第三次熱潮是商業模式層面的。
- 前兩次熱潮多是學術界在勸說政府和投資人投錢,第三次熱潮多是投資人主動向熱點領域的學術項目和創業項目投錢。
- 前兩次熱潮更多時提出問題,第三次熱潮更多時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