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是指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就是將有規律的重複流程製作成機器人,讓他們去做。那麼,要怎麼才能去做好這類產品呢?
第一天接到任務要做一個平台,第二天下午,Leader就要具體首頁、大盤頁面及思路討論具體方案是否可行,該怎麼辦呢?
看門派,學招式——競品分析
Q:RPA是什麼?
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就是將有規律的重複流程製作成機器人,讓他們去做。
Q:RPA有哪些比較成熟的竟品呢?
(1)UiPath,從錄製機器人流程到發布任務給機器人,機器人完成任務等成熟的自動化流程全流程體驗(需要自己配置好流程和訂單)。整體設計分為製作機器人的Studio,部署和管理的Orchestrator,具體執行的Robot。
整個產品架構上的延展性非常強,可以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製作出不同的機器人。
交互及界面,Studio的設計趨向於可視化編輯器和思維導圖的合體。Orchestrator的設計更加偏向傳統的Dashboard,整體設計更加偏向簡介、實用為主。
(2)阿里-碼棧,開發型的流程平台,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找到已經提供好的自動化流程直接使用,也可以通過提供的編輯器製作自動化流程。碼棧的特點應用市場將一個個熱門的應用作為一個個的收費項目點,可以購買應用(部分應用免費,大多數應用收費)。
交互及界面,碼棧更趨於工具類的軟件,直接使用定製好的模版,更改一下屬性的值,就能讓機器人幹活了。
(3)Automation Anywhere,將每個機器人作為獨立的單元,業務針對性比較強,可以實現雲部署自動化執行流程。對整個企業自動化流程都有健全的監控體系交互及界面。Automation Anywhere 介於普通B端軟件,有移動端的加入,讓自動化流程更可控,隨時隨地。
當然現在又新增了藝賽旗、用友等,但是大同小異,企業使用RPA的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流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合規的流程。
Q:我們需要設計哪些?
- 產品幫助哪些人群解決哪些問題,我們產品第一步就是幫助企業解決過於繁複的重複性流程的工作。
- 產品的差異化,根據具體業務環境可以提取具體工具組件,組件和組件組成了某一類型的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
- 產品針對這些人群展示關注信息,將買方最關注的信息羅列出來,逐條篩選,模擬線框圖,與決策者共同梳理要點後整改。
外功,要獨特——產品IP形象化
縱觀上述幾個產品在宣傳時,都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用一些晦澀難懂的“高科技”的技術類專業術語來宣傳自己的產品,卻與實際決策者脫節。Automation Anywhere提供一個動畫CG來表現複雜的高科技體系。
UiPath更是直白提供了一個實操錄屏,表現產品實際使用時的流暢及方便(目前做了一個簡短的小動畫)。
我們在宣傳上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賣點融入到情感化的機器人上,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其想要的信息。亮點是在用戶案例這塊將客戶痛點和最終效果相結合,只有實際案例才最具有說服力。塑造出很容易能聯想到的機器人形象,從親和力入手,“我是小K,專門負責開票的機器人,可以查看我的工作業績及運行狀態哦。”
以下是系統的部分設計,從形象化的入口着手,利用數據來監控各類型機器人運行。設計初衷是通過最直觀的“機器人卡片”模式對使用的流程機器人進行業務和實際數據的監控。
這裡講到一個業務場景和實際的原始數據,這裡面關係著兩種用戶群體:一種是比較關注業務數據結果,另一種是類似“操作員”的角色更注重於對機器人的管控。我們從一開始是分開設計了兩塊,類似傳統系統分為業務模塊專門管理業務數據、管理模塊專門監控機器人狀態。
這裡面考慮很多:
- 一個機器人流程製作出來現實是不可能出現理想化的100%成功的情況,所以“決定型用戶”會關注軟件的成功率,實際會出現很多情況比如規則變化(賬號密碼多次異地登錄被鎖定)等等,失敗率就會上升,RPA的勞動成果其實就是任務的完成量、成功率和完成時間;
- 實際RPA製作上線是需要一段時間優化平緩期,新的機器人被製作出來需要通過不斷測試優化達到最佳狀態。通過知道流程哪一步出錯指數多,定點去優化流程;
- 為定製品牌流程IP做準備,機器人往後發展是人的工作助手,情感化的設計會讓用戶更容易接受系統,而不是被迫去生硬的學習。
IP形象設計在宣傳方面是顯而易見的,在展廳布置上能讓瀏覽者在1-2分鐘內,產生好奇,接着被機器人的數據吸引。
設計從來不只是單單的形象設計、形象延展那麼簡單。設計IP形象要與現實場景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才更有生命感,讓人感受到確實有個機器人夥伴在工作。(如上圖所示,形象、系統、實際打印發票場景)。
內功,要紮實——流程發布
發布任務和設置這裡也遇到很多雷區,比如最麻煩的定義任務名稱、選擇負責的多層級子流程等等,在第一期時只是羅列了必要元素,就算是開發者使用都很艱難。
這方面很多點沒有考慮到,如任務類型的增多,當時只有兩個層級,後期開放機器人製作後,多層級很難去找對應使用哪個機器人的流程,有點陷入了樹形流程菜單的誤區,只能通過搜索來查找流程。
任務業務配置文件是交互體驗的困難點,這裡需要上傳一個或是多個模板。細分開單獨來看每個輸入選擇似乎都“很容易”操作,但是整合起來給一個用戶使用時,就會發現挺難發起任務。
第二期優化定義為不是單單某個機器人去執行單個專屬流程,而是機器人去執行的某些事情,比如共享機器人將負責:
- POS(分公司)系統銷售付款明細導數據;
- SAP其他貨幣資金導入;
- 收據待打印公文號
以及其他幾百項專屬流程,流程的添加規則複雜相對放寬很多。
在發起任務時對任務準確的查找,單一的樹形模式肯定是極大複雜化了類別的選擇,而模糊搜索也是針對7~9常用流程配置,這時出於對整個流程業務的優化設計出了這樣的任務發起選擇類別項:
綜合普適性,兼顧特殊類型——多權限型用戶(一個用戶類似超級管理員的權限),將複雜類型業務化,左側一級大類定義好機器人執行的類型,如:財務、共享、運維、招聘等等。一級大類里也包含子類項,如:財務包含開票-易購版、開票-普適版、報稅等等。
這樣設計是專門為了解決類別較為複雜且較多的情況,現在再去看確實存在另外的問題,那就是會遇到熟練型用戶不需要每次都進行這樣的選擇操作,而是直接關鍵字模糊搜索選取常用類型列表。
綜合上述發布任務模塊優化,有兩點:
- 技術上實現了智能匹配使用記錄類別及自動匹配空閑機器;
- 簡化配置項,保留必要,將任務一步完成。
縱觀這幾期迭代,我們從元素羅列堆砌到設計優化,最後到技術實現優化和設計優化的雙重迭代。
這裡筆者就舉一個比較典型的B端普遍案例,B端大部分業務處理都是這些表單填寫與優化,可以從上述案例里提取到關鍵點:
- 優先流程優化;
- 再技術優化;
- 設計優化可以補全前兩者的不足,也可以在前兩者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心法,要準確——產品、交互及架構設計
產品在第二期中整個業務體系都在重構,原先一期的設計架構不能滿足業務場景的需要,這時就需要對整個產品進行信息架構,而且這些不足點也反應在體驗上。
迷茫於用戶群體和功能及關注信息點,沒有做好梳理關係。產品第一期我們的用戶很有限,單人部門內部使用並完成任務,極少數的外部成員使用,所以在用戶角色上是通過競品分析和目前使用結果的綜合考慮。
當時做了一份業務思路原型規劃,對角色做了重新的歸類劃分:
很明確的定義出大範圍角色關係後,能對更加細緻的1.2.3.4.…方面進行更精準化的定位,定義出每個角色關注的具體內容。
對信息區塊做了重新歸類,將“最終利益點”與產品結合去考慮:
當團隊對所做事情不明確時,可以先停下腳步,做一份類似這樣的報告,對信息做一下架構,明確團隊下一步要怎麼走。
團隊一般情況都不可能有很完美的組合,有專職的人去做專職的事,大多新產品在研發過程或多或少都會遇到迷茫期,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拋開固有的身份(比如設計或是開發),全棧去看問題,並能換位思考主動去給出解決方案,而不是推脫責任。可以快速高效完成任務,那邊多餘的時間就是你的提高時間,何況在這整個過程中你就是產品、開發,深入一點也會更加進步。
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展望AI發展,提升產品價值
(1)技術層次
隨着深度學習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現有的規律化流程將會被學習,然後自動生成機器人流程。這些生成的代碼會轉入到IDE機器人製作編輯器里,作為一個個的“雲庫”,開發者對這個庫的資源進行調用,縮短開發時間,這是人工智能輔助開發的案例。
(2)責任風險
隨着RPA的越來越普及,這時我們就需要更加關注安全責任問題,比如重要賬號角色分配,是單獨給機器人配置一個賬號密碼,還是由管理者配置賬號,這樣出了安全問題可以直接找當事人,而不是機器。
(3)盈利模式
- 平台免費,培訓機器人學習流程的“課程”收費;
- 機器人也可以通過培訓人賺取“培訓費”,等等一系列的能增加RPA附加價值。
隨着5G的發展,RPA也可以跨領域去做一些以前只是想想的事,比如根據生長環境數據,自動化對百萬畝田地播種、施肥、澆灌的智能化農業。隨着政府監控普及和智能運算人臉識別,智能尋找罪犯,並給出逃獄路線預設埋伏點。
以上需要我們對多領域知識有所了解,這樣在設計的時候才不會懵住,也不能一味強調職能範圍,起不到體驗設計者該有的作用。
以上就是本人分享的設計經驗,謝謝觀看,希望大家能有所獲。
本文轉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文地址
Comments